西窗的雨,归来的你,醉在故乡斜月里

圣诞节前夕,我们去了央视的大裤衩,参与了一台晚会的录制。
央视国际频道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开播,叫《记住乡愁》。
节目我没有看过,但是经纪人告诉我们,晚会节目组现场希望我们演唱《归乡》这首歌,觉得很合适。我也觉得很贴切,为了准备录制节目,又开始反复听这首歌。
这首歌,讲的是镇江。以往每年都会去参加镇江的国际音乐节,从观众到表演者。每一年在镇江的几天,仿佛是一个固定的相约。后来有个合作机会,要写一首关于镇江的歌。第一次面对这样的题材,都有点无措。
我给我爸打了个电话,让他写一些关于镇江的描写,拿着我爸写的一些文字片段,秦昊做了词曲的整合。歌刚写出来的时候,正逢我们在准备《西窗》这张专辑。于是,副歌开头的“南来的风”和“西窗的雨”便成了融入了我们新专辑歌名的一个小巧思。
这首歌是南京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时剑波制作的,印象中好像是我们第一次在音乐上合作。最后的成品,我们都很喜欢,也觉得深受感动。时剑波老师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应用很擅长,这在我们之后很多次的合作中,也表现了时剑波老师对民乐的深刻理解。
隔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坐高铁去上海参加活动。耳机里正好播到了这首歌,窗外是苏北大地的一片片意杨树。心里的情绪一下子变得复杂又兴奋。因为音乐里流淌着的隽永乡愁,因为窗外那一片绿色,对我而言,意味着家乡的意杨树。
从有记忆开始,家乡的田间地头永远都是成片的杨树林,隔着乡下的一块块田埂,隔着一条条河流。春天,杨树林冒了新叶子,短短几天,就会绿意满身。透着嫩绿色的树冠,一个又一个的村落炊烟袅袅的。杨树的叶子又宽又大,折了一根拿着手上,像个扫把似的。伙伴们用杨树枝当作宝剑,模仿古装剧里的套招,两根树枝伴着一声声的喝叫互相挥舞着。
图片来自父亲大人张老师
长大了一些,每年4月,学校会组织同学们去乡下植树。大家把外出植树的活动当成春游一般。出发前,总是兴奋的要命。在学校里集合,大家统一着装穿着校服,按班级和年级坐着班车出发。学校统一组织好铁锹手套这些工具,按组分配任务。一般是两个人负责挖一个树坑,要挖大概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的树坑。那时候并不懂,只是觉得挖土虽然很累,但是植树却是个有益的事情,还能帮承包林地的农民伯伯减轻负担。小时候力气小,也不太懂得怎么使用铁锹,往往挖个一会就会累了。同学之间就开始互相打气,有干农活经验的同学便来教不会的同学,怎么用巧劲儿。一般傍晚的时候,七七八八的树坑就挖完了。虽然挖的也不好,但老师会告诉我们,这些树坑都会种上意杨树。等再过几年,它们就会变成大树,变成一片树林。回去的班车上,一排排的树坑在旷野里很是壮观,大伙儿都想着,这里以后会是一片杨树林,那种无处宣泄的激动和自豪,在小小的年纪里是一股挺强大的力量。
图片来自父亲大人张老师
城市又发展了,家乡的县城开办了杨树节,建了一个杨树博物馆。配套杨树节和招商引资,小县城里多了很多宣传活动。县城东边建立了开发区,很多木材加工厂和家具城冒了出来。小时候只觉得种树很环保,原来意杨树还是经济型木材。从小长大的地方,因为杨树马路变宽了,高楼变多了。很多外地人来这里做生意,街上开始有说普通话的人了。郊区很多地方变得更美了,树荫成群,河滩上有水鸟,水更清了。后来甚至有人开车来这个绿色的小县城过过周末,尝尝洪泽湖的水产,喝点洋河产的白酒。于是家乡多了“森林氧吧”这么一个名称。
在火车上看着杨树林,我想这里应该离家很近了。树林间的村庄,田间忙活着的人们。他们一会回家吃的晚饭应该也是家里的味道。或许和泗阳一样,说着差不多的方言。去年去意大利旅游,看到很多意杨树,那些田园景色让我心里一阵激动。我拍着同行伙伴们的肩膀,兴奋地告诉他们,我的家乡到处都是这些树。这里和我长大的地方很像很像。
长大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从坐着大巴车去杭州念书,在刚过完17岁生日的年纪。从那一年开始,家乡对自己而言,只剩下还住在那里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忘掉的乡音,还有记忆中家乡到处的意杨树。
南来的风,东去的水,浮云伴着游子归。
西窗的雨,归来的你,醉在故乡斜月里。
我们的生命旅程注定是离过去渐行渐远的,好在这些无法抹去无法忘却的让我们永远记得,你是谁,你如何是你。
我有一个在上海的朋友,是国内著名的园艺设计师军焰老师。我跟着他学习了很多植物相关的知识,可以说是在认识植物这个路上的一个导师。
以后会时不时邀请军焰老师科普一些植物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其实小厚提到的意大利杨,是苏北那里的习惯性叫法,因为最开始是从意大利引进的,原名是欧洲黑杨,学名是Populus euramericana cv.“I-214”。
虽然一提到杨树,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在西北,但是中国的杨树之乡不在西北在苏北,最初意杨栽培的试点就在泗阳。1972年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梁昌武一行在前往阿根廷参加国际林业会议的时候,从意大利带回来61株意杨的枝条,分别放在北京、南京、武汉试种,只有南京的意杨存活了下来,1974年,意杨开始在泗阳试种,在泗阳的意杨不仅各种抗性良好而且生长非常快,这在当时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诱惑,这之后,意杨就在泗阳扎下了根,继续向周边推广,整个苏北,都被意杨的绿意环绕了起来。
当然,稍微懂点植物的人可能会知道,这个214就表示这个是人工选育出来的品种,现在几乎所有的意杨都来自于这棵母体,那,它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棵被选育出的意大利杨I-214,是位小姐姐,即雌性(多提一句,意大利杨是雌雄异株的植物,简单理解就是每棵树都有性别)。雌性意杨开花就会带来恼人的飞絮了。
当年响当当的杨树之乡变成了飞絮之乡,而且后期给它们打针“避孕”成本比较高,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或者尽量减少杨树的种植,对原有的大部分杨树也都采取了更换的措施,一代明星树种也渐渐在舞台上渐渐谢幕了。
关于杨树,还有个在路边,或者花市里的骗局,每年过年的时候,花市里总会出现一种叫“四季梅花”的植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就是用杨树的芽+枯死的根拼在一起的,买回去当然是不会开花的,快过年了,大家注意不要被骗。

Source | Internet
央视国际频道每年这个时候都有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开播,叫《记住乡愁》。
节目我没有看过,但是经纪人告诉我们,晚会节目组现场希望我们演唱《归乡》这首歌,觉得很合适。我也觉得很贴切,为了准备录制节目,又开始反复听这首歌。

我给我爸打了个电话,让他写一些关于镇江的描写,拿着我爸写的一些文字片段,秦昊做了词曲的整合。歌刚写出来的时候,正逢我们在准备《西窗》这张专辑。于是,副歌开头的“南来的风”和“西窗的雨”便成了融入了我们新专辑歌名的一个小巧思。
这首歌是南京著名的音乐制作人时剑波制作的,印象中好像是我们第一次在音乐上合作。最后的成品,我们都很喜欢,也觉得深受感动。时剑波老师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应用很擅长,这在我们之后很多次的合作中,也表现了时剑波老师对民乐的深刻理解。
隔了一段时间,有一次,坐高铁去上海参加活动。耳机里正好播到了这首歌,窗外是苏北大地的一片片意杨树。心里的情绪一下子变得复杂又兴奋。因为音乐里流淌着的隽永乡愁,因为窗外那一片绿色,对我而言,意味着家乡的意杨树。
从有记忆开始,家乡的田间地头永远都是成片的杨树林,隔着乡下的一块块田埂,隔着一条条河流。春天,杨树林冒了新叶子,短短几天,就会绿意满身。透着嫩绿色的树冠,一个又一个的村落炊烟袅袅的。杨树的叶子又宽又大,折了一根拿着手上,像个扫把似的。伙伴们用杨树枝当作宝剑,模仿古装剧里的套招,两根树枝伴着一声声的喝叫互相挥舞着。

长大了一些,每年4月,学校会组织同学们去乡下植树。大家把外出植树的活动当成春游一般。出发前,总是兴奋的要命。在学校里集合,大家统一着装穿着校服,按班级和年级坐着班车出发。学校统一组织好铁锹手套这些工具,按组分配任务。一般是两个人负责挖一个树坑,要挖大概一米长一米宽一米深的树坑。那时候并不懂,只是觉得挖土虽然很累,但是植树却是个有益的事情,还能帮承包林地的农民伯伯减轻负担。小时候力气小,也不太懂得怎么使用铁锹,往往挖个一会就会累了。同学之间就开始互相打气,有干农活经验的同学便来教不会的同学,怎么用巧劲儿。一般傍晚的时候,七七八八的树坑就挖完了。虽然挖的也不好,但老师会告诉我们,这些树坑都会种上意杨树。等再过几年,它们就会变成大树,变成一片树林。回去的班车上,一排排的树坑在旷野里很是壮观,大伙儿都想着,这里以后会是一片杨树林,那种无处宣泄的激动和自豪,在小小的年纪里是一股挺强大的力量。

城市又发展了,家乡的县城开办了杨树节,建了一个杨树博物馆。配套杨树节和招商引资,小县城里多了很多宣传活动。县城东边建立了开发区,很多木材加工厂和家具城冒了出来。小时候只觉得种树很环保,原来意杨树还是经济型木材。从小长大的地方,因为杨树马路变宽了,高楼变多了。很多外地人来这里做生意,街上开始有说普通话的人了。郊区很多地方变得更美了,树荫成群,河滩上有水鸟,水更清了。后来甚至有人开车来这个绿色的小县城过过周末,尝尝洪泽湖的水产,喝点洋河产的白酒。于是家乡多了“森林氧吧”这么一个名称。
在火车上看着杨树林,我想这里应该离家很近了。树林间的村庄,田间忙活着的人们。他们一会回家吃的晚饭应该也是家里的味道。或许和泗阳一样,说着差不多的方言。去年去意大利旅游,看到很多意杨树,那些田园景色让我心里一阵激动。我拍着同行伙伴们的肩膀,兴奋地告诉他们,我的家乡到处都是这些树。这里和我长大的地方很像很像。
长大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从坐着大巴车去杭州念书,在刚过完17岁生日的年纪。从那一年开始,家乡对自己而言,只剩下还住在那里的爸爸妈妈,永远都不会忘掉的乡音,还有记忆中家乡到处的意杨树。
南来的风,东去的水,浮云伴着游子归。
西窗的雨,归来的你,醉在故乡斜月里。
我们的生命旅程注定是离过去渐行渐远的,好在这些无法抹去无法忘却的让我们永远记得,你是谁,你如何是你。
我有一个在上海的朋友,是国内著名的园艺设计师军焰老师。我跟着他学习了很多植物相关的知识,可以说是在认识植物这个路上的一个导师。
以后会时不时邀请军焰老师科普一些植物相关的信息,分享给大家。
其实小厚提到的意大利杨,是苏北那里的习惯性叫法,因为最开始是从意大利引进的,原名是欧洲黑杨,学名是Populus euramericana cv.“I-214”。
虽然一提到杨树,大家可能都会觉得在西北,但是中国的杨树之乡不在西北在苏北,最初意杨栽培的试点就在泗阳。1972年原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梁昌武一行在前往阿根廷参加国际林业会议的时候,从意大利带回来61株意杨的枝条,分别放在北京、南京、武汉试种,只有南京的意杨存活了下来,1974年,意杨开始在泗阳试种,在泗阳的意杨不仅各种抗性良好而且生长非常快,这在当时对所有人来说都是非常大的诱惑,这之后,意杨就在泗阳扎下了根,继续向周边推广,整个苏北,都被意杨的绿意环绕了起来。
当然,稍微懂点植物的人可能会知道,这个214就表示这个是人工选育出来的品种,现在几乎所有的意杨都来自于这棵母体,那,它还有什么特点呢,这棵被选育出的意大利杨I-214,是位小姐姐,即雌性(多提一句,意大利杨是雌雄异株的植物,简单理解就是每棵树都有性别)。雌性意杨开花就会带来恼人的飞絮了。
当年响当当的杨树之乡变成了飞絮之乡,而且后期给它们打针“避孕”成本比较高,现在很多城市已经禁止或者尽量减少杨树的种植,对原有的大部分杨树也都采取了更换的措施,一代明星树种也渐渐在舞台上渐渐谢幕了。
关于杨树,还有个在路边,或者花市里的骗局,每年过年的时候,花市里总会出现一种叫“四季梅花”的植物,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其实就是用杨树的芽+枯死的根拼在一起的,买回去当然是不会开花的,快过年了,大家注意不要被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