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角落的地坛四季

“在人口密集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史铁生先生这样形容地坛。而现在,它的门前又多了一家名叫「我与地坛thecorner」的咖啡角落。这个空间试图将对 ’服务’ 的思考,通过营造的社区文化平静地演绎出来。
▲ 「我与地坛thecorner」吧台上方的一排极简吊灯
地坛东门,向东。北京东二环和平里南街,挤满了些颇显陈旧的社区和斑驳的矮楼及废弃场地。不用刻意寻找,沿街行走就能被一栋印有大写B+字样的醒目白色建筑所吸引。这家尚未正式运营的咖啡馆便坐落在此建筑的西侧。正对街道,透过打开的下沉式大门,你能看见车库里整齐停放着的汽车,和正在检修的师傅。
▲ 和平里南街上,「我与地坛thecorner」所在的白色大楼。
「我与地坛thecorner」咖啡馆所处的整个白色建筑实为汽车修理厂,两者隶属同一公司。而对于汽车修理厂,我们总有着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刺鼻汽油味、翻滚的污水、漫天的烟尘,好似整个城市的脏乱差都被集中在了这里。而这里却并不一样,被挑起好奇心的我们联系到了B+品牌总经理卜天以及咖啡店主理人杨璠,和他们聊了聊关于「我与地坛thecorner」以及它与整个社区建设的故事。
▲ “一束慵懒的光线,一个无心的转角,一次微笑的邂逅,一秒向下的张望。愿些动人的碎片在这里发生,愿您能把这些时光融入您的身体与呼吸。” --卜天
“个人对东城有特别的情绪。我觉得已经没有更好的位置了。”坐在大概10平简约装饰办公室里的B+总经理卜天对KINFOLK这样说道。“其他一些大的修理厂或者4S店都在五环外了。”
▲ 工厂风现代设计风格的咖啡角落
B+实为是提供汽车服务的,为什么会想到去开设一家咖啡馆?
• 卜天:大家想到汽车维修,确实第一反应便是很脏很破很烂的感觉,但其实现在许多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修车,有新的需求。他们也会想要一个更好的环境和体验。咖啡,相当于一个客户的lounge,我们做的就是让顾客在等待的时候至少能够喝杯咖啡歇个脚。
▲ 「我与地坛thecorner」点餐区,收拾得干净整齐。
能简单介绍一下咖啡馆的空间吗?
• 杨璠:这边一楼进门为点餐区,其余部分为享用咖啡甜点的沙发和桌椅等,以及摆放杂志书籍的区域。二楼同样也是用作顾客用餐区域的,但可能是悬空设计的,部分客人会有所不适。三楼现在还未开放,因为现在还在试运营期间,但明年正式开业后会作为画廊展会场所。
▲ 北京傍晚时刻,二楼用餐区。
你可以从白色建筑开放的汽车修理厂正大门进入,穿过钢筋,混凝土堆砌的通道、小门以及员工办公区、直接进入到咖啡馆的一楼用餐区内。
▲ 工厂风现代设计风格的楼梯以及二楼窥视下的一楼用餐区的沙发和金属色简约圆桌
‘我与地坛’的取名是因为史铁生的书吗?
• 卜天:这个当然,个人十分喜欢。你可以看见一楼书架上摆放着最多的则是这本《我与地坛》。大家可能都知道这本书,但真正拿着《我与地坛》在地坛阅读的人却很少。
▲ 书架上的《我与地坛》(史铁生著)
另一点则是,我们想的是,把地坛的春夏秋冬带到我们这里来。比如冬天你看到的是枯树枝、春天可能就是绿芽,我们摆放在桌子上的都是员工从地坛内捡回来,用水杯倒扣过来,用作桌面装饰使用的。
▲ neri&hu双层玻璃杯与倒扣在水杯内的地坛植物
英文名叫The Corner,为什么这样取名?
• 卜天:个人认为中英直译的翻译很傻,作为中国人可能对’我与地坛’很了解,但了解甚少的外国人听见这名字定会一脸茫然。The Corner的选择呢,则是因为它是B+的一角,但又独立存在,十分重要。
“老板在招我的时候说:‘你觉得这个项目好玩吗?想不想来跟我一起玩儿?’” 主要管理咖啡相关事务的杨璠,性格很好,笑起来十分可爱,我与地坛店内的咖啡和点心都由其操持。她在照应店内工作之外,还同时为朋友的店供应着甜品。
▲ 主营咖啡与甜品的杨璠手捧着烘培托盘
对于B+这样一个集合型的商业模式你有哪些看法呢?
• 杨璠:正是因为它的集合所以我才觉得好玩。在这样的一个地方,我第一次体会到咖啡、空间对于顾客,存在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吸引性。一杯咖啡也好,咖啡师也好,空间也好,都是为了让顾客得到一个很好的体验。我们都只是配角,是载体。
▲ 店内供应的自制点心甜品
它的主体并非为咖啡而存在,这对经营咖啡馆的你来说是否面临一些挑战?
• 杨璠:挑战肯定是会有的。但好在我们的分工十分之明确。吧台相关的事务一切由我来把关,而店内设计等则会全部得需要老板的首肯。这反而减低了我的工作难度,因为我对美的感悟主要源自于吧台和咖啡的表现。现在让我感觉搭配得很好。
▲ 我与地坛Thecorner店内的手冲咖啡及甜品,被安静地摆放在极具工业风的金属色桌子上。
咖啡目前在北京的价格还是算偏高的。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小店面临的房租压力太大。现在像 「我与地坛thecorner」 这样,有资本支撑就很好,咖啡师能够更好地专注于咖啡的制作,咖啡也能变成一个大众的消费品。所以我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品牌去做这样一个咖啡的corner,把这个市场给推开。
KINFOLK秉着寻找一家咖啡馆的初衷,却无意捕捉到了一家汽车服务体验中心的暖意。汽车和咖啡,一个看似物质,一个看似文艺;一个看似激情,一个看似安逸。像是互不相关,但当回到服务业本质时,两者的核心恰好也都还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客户体验。
▲ “地坛离这里很近。或者说这里离地坛很近。” --卜天
就像B+卜天所说的那样,“我们只希望您能在这里有一段好时光。发发呆,想想事儿,看看书,听听音乐,充充电。无论什么。在一些您喜欢的天气,您可以带一杯咖啡,取一张公园儿的门票,借一本书,在地坛里静静地读,也端详一下周遭的人和树。我们想做的,是将我与地坛变成您与地坛。”
如果有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这里喝一杯咖啡,感受掌心的温热,人文的关怀,把玩下倒扣杯中的自然的美丽。你也能在这个咖啡角落,感受到来自地坛的四季变化。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们自己不知道。
它们只是些存在。安静纯然的存在。
我们想做的,是把我与地坛变成您与地坛。
您会发现,在这熙攘的一个角落里,北京仍是北平。
其实,一切如昔。
--
卜天
WORDS by Pei T. Li
PHOTOS provided by 我与地坛Thecor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