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 制造口臭的口香糖

  鱼腥草又叫蕺菜、岑草,民间常称之为“折耳根”。分布于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多生于山地、沟谷。鱼腥草带有特殊的腥臭味,叶子和根茎可作为野菜食用,也可入药,具清热、祛暑、解毒之效。
  在溪流旁边的湿地上、树阴下、山坡背阴处,都是适宜鱼腥草生长的地方。古人把鱼腥草归为“隰草”类,意思是生长在阴湿处的草,因为阴气太重,有人认为多吃鱼腥草会损阳气、耗精髓。
  全民口臭计划
  春秋年间,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军队,越王勾践也只得做了吴国的臣子兼人质。为了取信吴王,早日回国重整旗鼓,勾践忍辱负重,通过“尝粪事件”,讨得了吴王的欢心——吴王染疾,勾践自称能够尝人粪便,诊断病症,不畏恶心,以表忠心。勾践最终回到了越国,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击败了吴王,成为了一代霸主,但品尝粪便却令他落下了一个难以治愈的毛病:口臭。谋臣范蠡进献了一条计策:山野之间,有种野草味道腥臭,不如号召越国全体人民,无论富贵贫贱,都采摘这种野草食用。
  因为没有口香糖,无法遮盖国王嘴里的特殊臭气,范蠡才提出了这看似并不高明的建议。人人口臭,国王就不必感觉尴尬,顺带还能采野草当食物,一举两得。这件事在《吴越春秋》上有所记载,曰:“越王从尝粪恶之后,遂病口臭,范蠡乃令左右皆食岑草,以乱其气。”岑草又名蕺菜,因为含有腥臭之气,民间称之为“鱼腥草”。相传范蠡号召越国民众集体采食鱼腥草的山头,因蕺菜而得名“蕺山”,位于如今的浙江绍兴。
  鱼腥草在较潮湿的环境中可以成片生长,也有人把它们栽培在树阴下、水畔作为草坪。
  失礼的野菜
  唐朝大诗人杜牧在安徽宣城游历时,见到了山涧之中的鱼腥草,写下了“敬岑草浮光,句沚水解脉”的诗句,感叹曾经全民都来食用的鱼腥草,如今却无人问津,怀古喻今,捎带着感叹自身的境遇。当初吃鱼腥草的风尚,从越国到吴国,从吴国到楚国,又从楚国延续到了更靠南方和西南的地区,却始终没有传入中原。中原人士以为,鱼腥草会导致口臭,是种令人失却礼仪的食品,只有蒙昧的东夷南蛮,才会以此为食。
<p>   如今河南也有鱼腥草生长,但根本无人食用;江浙一带自从渐渐“开化”之后,鱼腥草便不再为人所喜爱;至于根本没有见过鱼腥草的北方人,初食此物,往往作三日呕。吃鱼腥草是一个饮食习惯的问题,南方人长久食用,非但不以为腥臭,反而当作美味。除了当作野菜,鱼腥草的叶子还可用来包裹生鱼,减缓鱼的腐坏速度,此外也有人用鱼腥草煎制味道刺鼻的汤水,用来解暑,从气味到疗效,和如今的藿香正气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p> <p style="text-align:center;">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