薜荔|记忆中的木莲豆腐
连日来的暑热蒸腾着大地,聒噪的蝉鸣此起彼伏,在烈日的炙烤下,仿佛连食欲都快消失殆尽,此时人们心里只想着如何才能凉快一点。在空调冰箱还没普及的之前,江浙一带聪明灵巧的劳动人民发明了一道清凉消暑的小食——木莲豆腐,成为许多人念念不忘的思乡美食和童年回忆。
1
此木莲非彼木莲
木莲豆腐,取材于一种南方乡野常见的植物——薜荔的果实,而非豆类。因此它不算是真正的豆腐,倒像是凉粉。薜荔(Ficuspumila)又名木莲、木馒头、鬼馒头,为桑科榕属一种常绿的藤本植物,常攀附岩石、峭壁或树干而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省区。
古时称薜荔为木莲,但并非指现今的木兰科植物木莲,而是对其外形的一个叫法。薜荔虽然是藤本植物,但茎干呈木质化,而果实的形状尤如莲蓬,里面布生满种子,由此得名“木莲”。
薜荔叶片有两种形态,在结果枝和不结果枝上呈现出大小迥异的形态。初生的不结果枝条常具有不定根,可以轻松攀爬于各种墙壁树干之上,其上的叶片较小,仅长2~3厘米。而结果枝却无不定根,叶片也逐渐增大变形,呈卵状椭圆形,在夏末秋初之际结出果实。这种叶片幼时与长大后风格迥异的样貌,让很多初见薜荔的人困惑不已。
薜荔的花藏在膨大成小笼包似的肉质花托内部,植物学上称为“隐头花序”,只有剖开花序,才能看见小花真正的模样。这种外表看起来似乎没有花,但是却能结果的有趣现象,是所有桑科榕属植物的一个共同特征,其中大名鼎鼎的种类还有无花果、菩提树及各种榕树等。
2
能做凉粉的薜荔果
薜荔果有两种形态,分别在不同植株上:雄株上结的瘿花果呈梨形,而雌株结的雌花果则近球形,底部扁平,呈馒头状,所以也是馒头果名字的由来。由于雄株上的瘿花果实际只是雄花序,因此开完花便早早脱落,我们在植株上能见到的便是能结实的雌果。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称:“木莲即薛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在果实尚青时,将薜荔籽挖出来,浸泡在水中,由于种子富含果胶,揉搓释放出来后会凝固冻状,可以做凉粉解暑,大别山地区称“斋粑”,而在江浙等地则更喜欢称作“凉粉果”或者“木莲豆腐”,加糖水之后,冰凉爽口。
在台湾、福建等地,薜荔还有一变种,称为爱玉子(Ficus pumila var.awkeotsang),同样以种子制作凉粉,与木莲豆腐如出一辙,加冰加蜂蜜、柠檬等调味品后,美其名曰“爱玉冰”,是台湾地区至今仍非常流行的特色冷饮。
3
薜荔果怎么结出来的?
榕属植物的开花、传粉、结果是生物学中最为奇妙复杂的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协助的经典案例。整个过程由谁来完成呢?这时就要提到一个神奇的物种榕小蜂了。据说每一种榕属植物都有专属的传粉榕小蜂,薜荔也有专属的薜荔榕小蜂。
作为榕属植物,薜荔的植株是有雌雄之分的,开的花虽然很小,但却有三种不同类型:雌花、雄花和瘿花。雌株上只有雌花,雄株上有雄花和瘿花。其中瘿花是由雌花特化而来的中性花,它不能结出果实,只能供榕小蜂在里面产卵,孵化出下一代,相当于“育婴房”。
榕小蜂的生活史和榕果的花期是严格对应的,传粉过程略为复杂并且是首尾循环的,简单来说的话,首先是当瘿花中的受精卵完成变态发育(我们先别管受精卵怎么进来的),长大成新一代榕小蜂时,先成熟并钻出瘿花的雄性小蜂便立马寻找雌性所在的瘿花进行交配,并协助雌性离开瘿花。完成交配后的雄性小蜂在试图钻出“榕果”(即雄株上的隐头花序)的过程中,会扩大“榕果”顶端的孔洞(这是进出榕果的唯一出口),方便受精后的雌性小蜂日后钻出去,但雄性大多会死在“榕果”里。随后“榕果”里的雄花开放,雄花的位置刚好就在洞口附近,保证雌性小蜂在经过时能沾上花粉。
飞出雄花序的满怀受精卵的雌性小蜂必须在48小时内找到下一个初开的隐头花序产卵,如果雌小蜂进入的是雄株的花序,它会把卵产在瘿花上,随后这些卵便会发育成下一代小蜂。产完卵后的母亲便死去了。如果雌小蜂进入的是雌株的花序,它携带的花粉便会被授到雌花的柱头上,完成授粉后的雌花最终将发育成真正的果实。
4
古代的“薜荔”竟然是一种香草
“薜荔”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的屈原作品,《九歌•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诗句描绘了一位美丽又婀娜的山鬼,她巧笑嫣然,身披薜荔,腰束女萝,这是多么明艳动人的画面。然而仔细一想,把薜荔披在身上,真的有那么美吗?
另外,在他的千古绝唱《离骚》中亦有薜荔的出现。“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这里与薜荔同时出现的植物,如“茝”、“桂”、“蕙”均为著名的芳香植物,因此这里的“薜荔”理论上也是同样气质的香草才对。然而今天的薜荔根本没有任何香气可言,所以古代的“薜荔”到底是哪种植物呢?
据夏玮瑛编写的《植物名释札记》考证分析,“薜”字古时专指山芹,可能就是如今的“当归”,一种伞形科有香气的药草。而“荔”字意为如今的“马蔺”,一种叶片细长的北方常见的鸢尾科植物。总结一下,“薜荔”就是一种具有香气、叶片细长的草本植物。从形态到气味猜测,极似如今十分流行的山野草“石菖蒲”。相传齐国贤相管仲,曾选了五种气味奇异的高洁香草,号称“五臭”,薜荔居于首位。
但自唐朝以来,本草学家误将同样生于石头上两种“薜荔”混淆,认为古代的“薜荔”就是今天的“木莲”,这一观点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由于榕属的薜荔并无清香,在野外野蛮生长的状态也毫无美感可言,且经常生长在枯败树木或破烂的墙壁旧屋间,一派阴森森的感觉,故而后来的文人墨客常用薜荔指代萧条。
秋宿湘江遇雨
【唐末宋初】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
此木莲非彼木莲
木莲豆腐,取材于一种南方乡野常见的植物——薜荔的果实,而非豆类。因此它不算是真正的豆腐,倒像是凉粉。薜荔(Ficuspumila)又名木莲、木馒头、鬼馒头,为桑科榕属一种常绿的藤本植物,常攀附岩石、峭壁或树干而生,产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大部分省区。
古时称薜荔为木莲,但并非指现今的木兰科植物木莲,而是对其外形的一个叫法。薜荔虽然是藤本植物,但茎干呈木质化,而果实的形状尤如莲蓬,里面布生满种子,由此得名“木莲”。
薜荔叶片有两种形态,在结果枝和不结果枝上呈现出大小迥异的形态。初生的不结果枝条常具有不定根,可以轻松攀爬于各种墙壁树干之上,其上的叶片较小,仅长2~3厘米。而结果枝却无不定根,叶片也逐渐增大变形,呈卵状椭圆形,在夏末秋初之际结出果实。这种叶片幼时与长大后风格迥异的样貌,让很多初见薜荔的人困惑不已。
薜荔的花藏在膨大成小笼包似的肉质花托内部,植物学上称为“隐头花序”,只有剖开花序,才能看见小花真正的模样。这种外表看起来似乎没有花,但是却能结果的有趣现象,是所有桑科榕属植物的一个共同特征,其中大名鼎鼎的种类还有无花果、菩提树及各种榕树等。
2
能做凉粉的薜荔果
薜荔果有两种形态,分别在不同植株上:雄株上结的瘿花果呈梨形,而雌株结的雌花果则近球形,底部扁平,呈馒头状,所以也是馒头果名字的由来。由于雄株上的瘿花果实际只是雄花序,因此开完花便早早脱落,我们在植株上能见到的便是能结实的雌果。
清吴其浚《植物名实图考》称:“木莲即薛荔,自江而南,皆曰木馒头。俗以其实中子浸汁为凉粉,以解暑....”在果实尚青时,将薜荔籽挖出来,浸泡在水中,由于种子富含果胶,揉搓释放出来后会凝固冻状,可以做凉粉解暑,大别山地区称“斋粑”,而在江浙等地则更喜欢称作“凉粉果”或者“木莲豆腐”,加糖水之后,冰凉爽口。
在台湾、福建等地,薜荔还有一变种,称为爱玉子(Ficus pumila var.awkeotsang),同样以种子制作凉粉,与木莲豆腐如出一辙,加冰加蜂蜜、柠檬等调味品后,美其名曰“爱玉冰”,是台湾地区至今仍非常流行的特色冷饮。
3
薜荔果怎么结出来的?
榕属植物的开花、传粉、结果是生物学中最为奇妙复杂的植物与动物相互依存、相互协助的经典案例。整个过程由谁来完成呢?这时就要提到一个神奇的物种榕小蜂了。据说每一种榕属植物都有专属的传粉榕小蜂,薜荔也有专属的薜荔榕小蜂。
作为榕属植物,薜荔的植株是有雌雄之分的,开的花虽然很小,但却有三种不同类型:雌花、雄花和瘿花。雌株上只有雌花,雄株上有雄花和瘿花。其中瘿花是由雌花特化而来的中性花,它不能结出果实,只能供榕小蜂在里面产卵,孵化出下一代,相当于“育婴房”。
榕小蜂的生活史和榕果的花期是严格对应的,传粉过程略为复杂并且是首尾循环的,简单来说的话,首先是当瘿花中的受精卵完成变态发育(我们先别管受精卵怎么进来的),长大成新一代榕小蜂时,先成熟并钻出瘿花的雄性小蜂便立马寻找雌性所在的瘿花进行交配,并协助雌性离开瘿花。完成交配后的雄性小蜂在试图钻出“榕果”(即雄株上的隐头花序)的过程中,会扩大“榕果”顶端的孔洞(这是进出榕果的唯一出口),方便受精后的雌性小蜂日后钻出去,但雄性大多会死在“榕果”里。随后“榕果”里的雄花开放,雄花的位置刚好就在洞口附近,保证雌性小蜂在经过时能沾上花粉。
飞出雄花序的满怀受精卵的雌性小蜂必须在48小时内找到下一个初开的隐头花序产卵,如果雌小蜂进入的是雄株的花序,它会把卵产在瘿花上,随后这些卵便会发育成下一代小蜂。产完卵后的母亲便死去了。如果雌小蜂进入的是雌株的花序,它携带的花粉便会被授到雌花的柱头上,完成授粉后的雌花最终将发育成真正的果实。
4
古代的“薜荔”竟然是一种香草
“薜荔”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的屈原作品,《九歌•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诗句描绘了一位美丽又婀娜的山鬼,她巧笑嫣然,身披薜荔,腰束女萝,这是多么明艳动人的画面。然而仔细一想,把薜荔披在身上,真的有那么美吗?
另外,在他的千古绝唱《离骚》中亦有薜荔的出现。“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这里与薜荔同时出现的植物,如“茝”、“桂”、“蕙”均为著名的芳香植物,因此这里的“薜荔”理论上也是同样气质的香草才对。然而今天的薜荔根本没有任何香气可言,所以古代的“薜荔”到底是哪种植物呢?
据夏玮瑛编写的《植物名释札记》考证分析,“薜”字古时专指山芹,可能就是如今的“当归”,一种伞形科有香气的药草。而“荔”字意为如今的“马蔺”,一种叶片细长的北方常见的鸢尾科植物。总结一下,“薜荔”就是一种具有香气、叶片细长的草本植物。从形态到气味猜测,极似如今十分流行的山野草“石菖蒲”。相传齐国贤相管仲,曾选了五种气味奇异的高洁香草,号称“五臭”,薜荔居于首位。
但自唐朝以来,本草学家误将同样生于石头上两种“薜荔”混淆,认为古代的“薜荔”就是今天的“木莲”,这一观点代代相传,时至今日也只能将错就错了。
由于榕属的薜荔并无清香,在野外野蛮生长的状态也毫无美感可言,且经常生长在枯败树木或破烂的墙壁旧屋间,一派阴森森的感觉,故而后来的文人墨客常用薜荔指代萧条。
秋宿湘江遇雨
【唐末宋初】谭用之
江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
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谁肯重王孙。
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