鳢肠Eclipta prostrata

百科:鳢肠(读音:lǐcháng)(学名:Ecliptaprostrata)是菊科鳢肠属的植物。分布于田边或路旁、河边以及中国大陆的全国各地等地,生长于海拔0米至1900米的地区,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种栽培。
全国广布种。常见于田梗,沟溪边湿地。全草药用,能收敛、止血、补肝肾之功效。外用治疗跖疣。
介绍:鳢肠种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5~40℃,最适35℃。鳢肠种子没有低温贮藏后熟的特性,为光敏感性种子,在光照条件下才能萌发,在黑暗中萌发受到抑制,但不同光照周期对种子萌发率没有明显影响。鳢肠种子对pH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在pH值为4~10范围内均可萌发。鳢肠种子对水压非常敏感,随着溶液水压从0下降至-0.5MPa,萌发率从97.78%降低为4.44%。对盐分不敏感,当NaCl浓度为0.15mol/L时,萌发率为42.22%。表土层的鳢肠种子出苗率最高,当埋土深度大于0.5cm时不能出苗。
鳢肠休眠与萌发
种子具休眠期,通过冬季低温休眠即已解除。萌芽起点温度为15℃,最适温度为20~30℃,35℃以上仍可萌发,因而发生期较长。鳢肠属湿生杂草,萌发期的早迟、萌发量的大小及高峰期的长短与土壤湿度关系密切,土壤含水量10%以下不萌发,10%~20%萌发较慢,萌发量少,不易形成高峰,20%~30%萌发量大,易形成高峰。土壤水分饱和及有薄水条件下萌发减慢,水层3厘米以上萌发受抑制。鳢肠种子较小,千粒重仅0.5~0.6克,以浅层萌发为主,土层1厘米以下萌发较少,但每翻动一次土层,均可形成一次萌发高峰。
鳢肠营养生长
鳢肠幼苗期生长较慢,3~4叶期发生分枝后生长加快。植株高低及分枝的多少首先与光照强度有关,在田边或空地,植株高大,分枝较多。由于植株多在基部分枝,分枝发生较早。在稻田中,封行前发生的鳢肠,分枝多,植株高大,中后期发生的植株,由于稻苗的荫蔽,生长矮小,往往不分枝;其次与湿度有关,在土壤水分充分湿润及饱和的条件下生长最好,湿润条件下次之,在干旱及淹有浅水的条件下亦能正常生长,但长势较差,鳢肠耐盐碱,在含盐量达0.5%以上的中重盐土上,基部分枝匍匐生长,节上生出大量不定根,以吸收土壤表层含盐量少的水分。鳢肠植株再生力强,在田间管理中植株折断后,基部很快长出不定根,恢复生长,俗名称之为“还魂草”。
鳢肠开花结实
鳢肠属短日照植物,7月底8月初始花,花期较长,可达10~11月,开花次序由下而上,由内向外,花后半月左右种子成熟,成熟的种子黑色,易脱落。开花结实与光照强度有关,田边、沟边、埂边结实量较多,田间较少,种子随水及堆肥传入田间。
分布:产全国各省区。世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