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楠Phoebe bournei (Hemsl.) Yang
百科:闽楠(拉丁学名:Phoebebournei(Hemsl.)Yang)俗称楠木;中国特有,是国家二级珍稀渐危种。闽楠樟科,楠属常绿大乔木,高可达20米,胸径达2.5米,树干端直,树冠浓密,树皮淡黄色,呈片状剥落。小枝有柔毛或近无毛,冬芽被灰褐色柔毛。叶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圆锥花序生于新枝中下部叶腋,紧缩不开展,被毛。果椭圆形或长圆形。花期4月,果期10~11月。
闽楠木材芳香耐久,淡黄色,有香气,材质致密坚韧,不易反翘开裂,加工容易,削面光滑,纹理美观,为上等建筑家具,见于古老的建筑中,如北京十三陵有2人合抱的楠木柱,经久不腐。干形通直。
闽楠是工艺雕刻及造船之良材。武夷山白岩的楠木船棺,其年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仍保存完好不朽。
介绍:大乔木,高达15-20米,树干通直,分枝少;老的树皮灰白色,新的树皮带黄褐色。小枝有毛或近无毛。叶革质或厚革质,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7-13(15)厘米,宽2-3(4)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渐狭或楔形,上面发亮,下面有短柔毛,脉上被伸展长柔毛,有时具缘毛,中脉上面下陷,侧脉每边10-14条,上面平坦或下陷,下面突起,横脉及小脉多而密,在下面结成十分明显的网格状;叶柄长5-11(20)毫米。
花序生于新枝中、下部,被毛,长3-7(10)厘米,通常3-4个,为紧缩不开展的圆锥花序,最下部分枝长2-2.5厘米;花被片卵形,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被短柔毛;第一,二轮花丝疏被柔毛,第三轮密被长柔毛,基部的腺体近无柄,退化雄蕊三角形,具柄,有长柔毛;子房近球形,与花柱无毛,或上半部与花柱疏被柔毛,柱头帽状。
果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1-1.5厘米,直径约6-7毫米;宿存花被片被毛,紧贴。花期4月,果期10-11月。
分布:闽楠为中国特有植物,产江西、福建、浙江南部、广东、广西北部及东北部、湖南、湖北、贵州东南及东北部。主产印江、江口、松桃、丛江、榕江、黎平、三穗、雷山、荔波、丹寨、息烽、思南、赤水等地,海拔400-1400米,均零星散生。现存资源少,据1997、1998两年度的珍稀保护树种全面调查,结合1995年的全省古大奇树调查表明,闽楠在贵州原有记载分布的赤水、习水、三都、雷山、锦屏等县现难以找到。
据调查统计:闽楠在全省分布面积为61.3公顷,蓄积达5823.3624立方米,总株数为3186株以上。根据其分布海拔,在400-1400米的面积有133379.81平方公里,在这个面积上,均有闽楠分布的可能,但由于其材质优良,砍伐严重,致使现存资源枯竭,现存数极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