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豆Tamarindus indica
百科:酸豆最适宜在温度高、日照长、气候干燥、干湿季节分明的地区生长。 正常生长发育、开花结果需要在日平均温10℃以上,年积温7500℃左右,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下和日照时数在2200小时以上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对土壤条件要求不是很严,在质地疏松、较肥沃的南亚热带红壤、砖红壤和冲积沙质土壤均能生长发育良好,而在粘土和瘠薄土壤上生长发育较差。 生命力强,四季常绿,树型优美,是较好的防风林防沙林,利用价值大。 个性:坚韧、从容、挺拔、俊秀。 树体巨大,树冠呈球型,枝叶浓密,树姿宏丽,耐旱抗风寿命长,是优良的庭院和街道绿化树种,还可作草坪孤立风景树。
介绍:酸豆(酸角) (Tamarindus indica Linn):酸角又称酸豆、罗望子、酸梅(海南)、“木罕”(傣语)、甜目坎、通血图,为苏木科酸角属热带、亚热带常绿大乔木,该属仅含酸角1种,有两个类型:甜型和酸型。冬春两季,天高云淡,风清气爽,走进西双版纳的傣家村寨 ,很容易见到一种当地人们特别喜爱的果树——酸角,常绿乔木,高6~25m,胸径可达1.6m。树皮暗灰色,成片状开裂。小枝具短绒毛;皮多孔,褐色。羽状复叶互生,小叶对生。圆锥花序顶生或总状花序腋生;木有硬心脏,暗红色,圆形嫩黄色。 花 两性花,花萼筒状螺形,先端4裂;花瓣5,上面3片发达,黄色有紫红色条纹,下面3片退化成鳞片状,雄蕊3,花丝中部以下合生,其余的3~5枚退化成刺毛状;雌蕊子房有柄。 荚果肥厚长直或微弯,圆筒形,长7~20cm、宽2~3cm,外果皮褐色,薄而脆,硬壳质;中果皮厚,肉质,可食;果熟时红棕色,味酸;故名“酸角”。种子黄褐色,3~10粒,近长方形,深红色光亮,包藏于厚黏质状的中果皮内。花期5~6月,果期8~12月。 酸角花 它树身高大,树干粗糙,枝叶扶疏,枝头挂着一串串、一嘟噜褐色的弯钩形长5—12厘米、宽1.5厘米荚果。一般一个荚果里有2—6颗果实。花为腋生的总状花序或顶生的圆锥花序;萼筒陀螺形,裂片4,披针形; 酸豆树 常绿乔木,高6-25m。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短而粗壮;小叶14-40,叶片长圆形,长1-2.4cm,宽4-9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偏斜,两面无毛,全缘。胚珠多数。 荚果肥厚肉质,圆筒形,直或微弯,灰褐色,长3-6cm,宽约2cm,果实熟时红棕色,味酸。种子3-10颗,近长方形,红褐色,有光泽。花期2-8月,果期8-12月至翌年4月。酸角常绿乔木,高6-20m。树皮暗灰色,成不规则裂开。偶数羽状复叶,互生;叶柄短而粗壮;小叶14-40,叶片长圆形,长1-2.4cm,宽4-9mm,先端钝或微凹,基部近圆形,偏斜,两面无毛,全缘。 酸豆果 荚果肥厚肉质,圆筒形,直或微弯,灰褐色,长3-6cm,宽约2cm,果实熟时红棕色,味酸。种子3-10颗,近长方形,红褐色,有光泽。花期5-8月,果期7-12月至翌年5月。 果肉味酸甜,可生食或熟食,或作蜜饯或制成各种调味酱及泡菜;果汁加糖水是很好的清凉饮料;种仁榨取的油可供食用。果实入药,为清凉缓下剂,有驱风和抗坏血病之功效。此外,叶、花、果实均含有一种酸性物质,与其他含有染料的花混合,可作染料。 性状鉴别 果实长圆形,长3-6cm,直径约2cm。 表面深褐色,果皮较厚,质坚硬,内含种子3-10枚。种子条圆形或近圆形,表面红褐色,平滑有光泽。气微,味酸。 酸豆树可以长到20米高,在没有干季的地区可以保持四季常绿。酸豆木有硬质的黑红色的心材和软质黄色的白色的边材。酸豆的叶子是偶数羽状复叶,包括10-40个小叶。酸豆的花是总状花序,呈黄橙色。果实是褐色的豆角似的荚果,其中有软的果肉和许多硬皮的种子。划破种皮有助于萌发。
分布:酸角原产热带非洲,后经苏丹引入印度繁衍栽植,生长非常适宜,以致人们误认为酸角是印度土生土长的植物。后来酸角由亚洲南部传播到波斯、阿拉伯国家和欧洲等地。 公元前4世纪酸角曾一度风靡古埃及和希腊。在世界上所有的热带果树中,酸角分布最为广泛,除南极洲外,其它各大洲均有分布。 亚州分布情况 亚洲是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印度、斯里兰卡及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旱坡地。 其中印度、菲律宾、泰国有成片果园,且产量都十分可观,仅印度年产果荚达27.5万吨,菲律宾每年出口价值8万美元的酸角,泰国著名的甜酸角和酸酸角每年也大量出口创汇。 美洲分布情况 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墨西哥栽培面积在本洲最大,达4443公顷。美国主要分布于夏威夷、西部太平洋沿岸的南段、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州,有著名的迈尼勒甜酸角。在危地马拉,集中分布于墨塔瓜干热峡谷,且这里还生长有大片的野生酸角树。 非洲分布情况 在非洲,酸角主要分布于埃及、埃塞俄比亚、南非、莱索托、肯尼亚、尼日利亚、喀麦隆、苏丹等国家的低海拔荒坡旱地和沙漠。南非、埃塞俄比亚数量相对较多。 欧洲分布情况 在欧洲,酸角主要分布于葡萄牙、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家海拔1000米以下的近海坡地、荒山斜坡。一些家庭也喜欢种植酸角来美化庭院。 大洋洲分布情况 在大洋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亚、斐济等国。 在我国分布情况 酸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区的南部及海南、台湾,海拔不越过1400米的旱坡荒地、干热河谷、庭院四旁和滨海。绝大部分处于野生和半野生状态,面积估算不到830公顷。 长期以来,由于热区龙眼、荔枝、芒果、菠萝、咖啡、橡胶、椰子等经济作物与酸角的比较利益差距大,因而酸角果树的保护与发展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受过去极左思想的影响,大量老酸角树遭到砍伐,资源毁坏严重。 酸角在云南主要分布于金沙江、怒江、元江干热河谷及西双版纳一带,海拔50—1350米的热量好的地方,自然生长有版纳甜型和普通酸型两个类型。 其中川滇两省境内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酸角的主要产区,年产酸角100吨,单产、品质、风味都优于省内其它地区。 20世纪70年代中期,酸角曾在广州交易会上引起国外客商注意和询购,可惜当时限于条件未能及时开拓出口。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酸角的更进一步认识和开发,酸角已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大放异彩。 酸豆原产于非洲,现各热带地均有栽培。酸角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福建、广东、广西、四川等省区的南部及海南、台湾也有分布。在海南,其主要分布在南部如三亚、陵水、乐东以及昌江和儋州交界地带(即珠碧江两岸)等地分布较多,北部、中部相对较少,云南被称为“酸角之乡”。 世界酸角的主要出产区是亚洲,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各国均有栽培,主要生长于热量条件好、降雨少、海拔不超过1500米的旱坡地。在美洲,酸角主要分布于拉美许多国家及美国的干热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