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Nelumbo nucifera
百科:莲(Nelumbonucifera),又称荷、荷花、莲花、芙蕖、鞭蓉、水芙蓉、水芝、水芸、水旦、水华等,溪客、玉环是其雅称,未开的花蕾称菡萏,已开的花朵称鞭蕖,莲科,属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地下茎称藕,能食用,叶入药,莲子为上乘补品,花可供观赏。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是印度的国花。
莲,双子叶植物,睡莲科。多年生挺水草本植物。根状茎横走,粗而肥厚,节间膨大,内有纵横通气孔道,节部缢缩。叶基生,挺出水面,盾形,直径30-90cm,波状边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叶柄有小刺,长1-2m,挺出水面。花单生,直径10-25cm,椭圆花瓣多数,白色或粉红色;花柄长1-2m。花托在果期膨大,直径5-10cm,海绵质。坚果椭圆形和卵圆形,长1.5-2.0cm,灰褐色。种子卵圆形,长1.2-1.7cm,种皮红棕色。生于池塘、浅湖泊及稻田中。中国南北各省有自生或栽培,经济价值高。人们习惯上称种子为“莲子”、地下茎为“藕”、花托为“莲蓬”、叶为“荷叶”。
介绍:莲多年生长在水中。草本植物,根茎最初细小如手指,具横走根状茎,即我们日常吃的莲藕。叶圆形,高出水面,有长叶柄,具刺,成盾状生长。花单生在花梗顶端,直径10~20厘米;萼片5,早落;花瓣多数为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多数为雄蕊;心皮多,离生,嵌生在海绵质的花托穴内。坚果呈椭圆形或卵形,俗称莲子,长1.5~2.5厘米。在中国南北各省广为栽培。
分布:荷花学名为NelumbonuciferaGaertn,归属木兰纲-山龙眼目-莲科-莲属(Nelumbo)引。
莲属(NelumboAdans.)植物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那时候,正值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
莲属植物约有10~12种,五大洲均有分布。后冰期(IceAge)来临,全球气温下降,使得不少植物灭绝,另一些植物被迫漂迁,完全打破了原来的地理分布状况。遭此劫难,莲属植物幸存2种,分布范围缩小了。分布在亚洲、大洋州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古植物学家还研究指出,在日本北海道、京都发掘的更新世至全新世(200万年前)的莲化石,和现代的中国莲相似;在中国柴达木盆地发掘的1000万年前荷叶化石,和现代中国莲相似。这两个种的主要区别是:Nelumbonucifera多植株高大,叶椭圆形绿色;花型丰富,除单瓣型外,还有复瓣、重瓣、重台、千瓣等花型;花色有红色、粉色、白色等,但无黄色。N.lutea植株较矮小,叶近圆形深绿色,花多为单瓣型黄色。
70年代中国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勘探开发规划研究院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渤海沿海地区早第三纪孢粉》一书记载:在辽宁省盘山、天津北大港、山东省垦利、广饶及河北省沧州等地发现有两种莲的孢粉化石。第三纪热带植物地理区内的中国海南岛琼山长昌盆地地层中,也发现有莲属植物的化石。现中国黑龙江省扶远、虎林、同江、尚志等县的湖沼地,仍有原始野生莲分正植巨型爬行动物恐龙急剧减少的后期,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200万年前)早得多。前苏联A.H.克里斯托弗维奇《古植物学》(1965)称,莲属化石发现于北美北极地区和亚洲阿穆尔河流(即黑龙江)的白垩纪及欧洲和东亚(库页岛)、日本的渐新世和中新世地层中。分布在亚洲、大洋洲北部者为中国莲(Nelumbonucifera),漂迁至北美洲的为美洲莲(N.lutea)。以上说明莲是冰期以前的古老植物,它和水杉(melasequoiaglypl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中国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se)、北美红杉(Sequoiasempervirens)等同属未被冰期的冰川噬吞而幸存的孑遗植物代表。
中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气候差异较大,但根据明清以来的《方志》资料记载,莲在我国的分布范围却非常广泛,全国绝大多数省份都有莲生长,或有莲生长而出现的盛景。中国是莲的世界分布中心和栽培中心。分布范围为西至天山北麓,东接台湾宝岛,北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南达海南三亚市;垂直分布不仅可达秦岭、神农架等低海拔地区,在海拔2780m的云南省永兴镇附近也有莲栽培。可以说,全国除了青海、西藏之外,均有莲的栽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