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 A. Gray

百科:肿柄菊(学名:TithoniadiversifoliaA.Gray)菊科肿柄菊属植物,一年生草本,高2-5米。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或近圆形,头状花序大,顶生于假轴分枝的长花序梗上,总苞片4层,外层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花果期9-11月。 肿柄菊原产墨西哥。中国广东、云南引种栽培。生于路边和荒地。[1-2] 肿柄菊茎叶或根入药,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之效,用于治疗急慢性肝炎、B型肝炎、黄疸、膀胱炎、青春痘、痈肿毒疮、糖尿病等。 (概述图参考:中国自然标本馆)
介绍:一年生草本,高2-5米。茎直立,有粗壮的分枝,被稠密的短柔毛或通常下部脱毛。 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或近圆形,长7-20厘米,3-5深裂,有长叶柄,上部的叶有时不分裂,裂片卵形或披针形,边缘有细锯齿,下面被尖状短柔毛,沿脉的毛较密,基出三脉。 头状花序大,宽5-15厘米,顶生于假轴分枝的长花序梗上。总苞片4层,外层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革质;内层苞片长披针形,上部叶质或膜质,顶端钝。舌状花1层,黄色,舌片长卵形,顶端有不明显的3齿;管状花黄色。 瘦果长椭圆形,长约4毫米,扁平,被短柔毛。花果期9-11月。
分布:原产墨西哥及中美洲地区曾作为观赏植物、绿肥和防止土壤侵蚀植物被广泛引种到亚洲、非洲、北美、澳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东南亚、南非、太平洋一些地区成为入侵草地、河岸、路边的杂草,在泰国北部山地肿柄菊广泛蔓延形成单一优势种,中国广东、云南曾作为观赏植物引种在广东、广西、云南及台湾地区有逃逸种群分布,福建省的福州、莆田、泉州、厦门等地广为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