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蕨Cyclosorus interruptus (Willd.) H. Ito

百科:毛蕨,植株高达1米以上。根状茎长而横走,有褐色茸毛。叶远生,近革质,下面密生灰白或淡棕色毛;叶片阔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30~80厘米,宽30~50厘米,三回羽裂;末回裂片基部彼此相连或分离,镰状披针形,钝尖头,全缘或偶有下部的为浅裂或呈波状圆齿。孢子囊群生小脉顶端的联结脉上,沿叶缘分布;囊群盖条形,并有由变质的叶缘反折而成的假盖。分布于陕西(秦岭南坡)、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台湾和西藏(亚东);亚洲热带其他地区也有。生阳坡或疏林下,海拔570~3000米。用途同蕨;其根状茎所含的淀粉质量比蕨要好。 有药用价值。较耐干旱,但喜阴,耐高温。
介绍:植株高达130厘米。根状茎横走,粗约5毫米,黑色,连同叶柄基部偶有一二卵状披针形鳞片。叶近生;叶柄长约70厘米,粗2~3毫米,基部黑褐色,向上渐变为禾秆色,几光滑;叶片长约60厘米,宽20~25厘米,卵状披针形或长圆披针形,先端渐尖,并具羽裂尾头,基部不变狭,二回羽裂;羽片22~25对,顶生羽片长约5厘米,基部宽约1.8厘米,三角状披针形,渐尖头,基部阔楔形,柄长约5毫米,羽裂达2/3,侧生中部羽片几无柄,斜向上,互生(基部的对生),相距约2厘米,近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楔形,对称,羽裂达1/3;裂片约30对,斜展,长宽各约3~4毫米,三角形,尖头。叶脉下面明显,每裂片有侧脉8~10对,基部一对斜展,其上侧一脉出自主脉基部,下侧一脉出自羽轴,二者先端交结成一个钝三角形网眼,并自交结点向缺刻下的膜质联线伸出外行小脉;第二对侧脉斜伸到膜质联线,在主脉两侧形成两个斜长方形网眼;第三对侧脉伸达缺刻以上的叶边。叶近革质,干后褐绿色,上面光滑,下面沿各脉疏生柔毛及少数橙红色小腺体,并沿羽轴有一二淡棕色鳞片;鳞片膜质,阔卵形,有缘毛。孢子囊群圆形,生于侧脉中部,每裂片5~9对,下部1~2对不育,因此在羽轴两侧各形成一条不育带;囊群盖小,膜质,淡棕色,上面疏被白色柔毛,宿存,成熟时隐没于囊群中。染色体2n=72,144。
分布:产台湾(台北、台中)、福建(厦门)、海南(琼中、昌江)、广东(广州)、香港、广西(临桂)、江西(庐山南坡)。也广布于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向北经日本至韩国(济州岛)。模式标本采自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