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蕨Drynaria fortunei(Knuze) J. SM.

百科:槲蕨具有奇特的两型叶,型态别具一格,是极有特色的一种附生蕨。其粗壮的根状茎横走如姜,故又称石岩姜。根状茎上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看上去如动物皮毛一般。营养叶呈干膜质状,紧密覆盖在根状茎上,形如栅叶,可接收树上落叶鸟粪等肥料,转化为腐殖质供植株自身所需的营养。夏天新生的嫩绿色营养叶,着生在金黄色的新块根上,尤为醒目,它可以不断生长至秋季变成棕褐色互相覆盖在根状茎上。孢子叶从营养叶中抽出,有柄,宽大,可长达30-40厘米,宽约10-18厘米,羽状深裂,裂片互生,孢子囊群着生在叶背小脉交叉点上,呈桔黄色。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介绍:附生草本,高20~40厘米,根状茎肉质粗壮,长而横走,密被棕黄色、线状凿形鳞片。叶二型,营养叶厚革质,红褐色或灰褐色,卵形,无柄,长5~6.5厘米,宽4~5.5厘米,边缘羽状浅裂,很象槲树叶;孢子叶绿色,具短柄,柄有翅,叶片矩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0~37厘米,宽8~18.5厘米,羽状深裂,羽片6~15对,广披针形或长圆形,长4~10厘米,宽1.5~2.5厘米,先端急尖或钝,边缘常有不规则的浅波状齿,基部2~3对羽片缩成耳状,两面均无毛,叶脉显著,细脉连成4~5行长方形网眼。孢子囊群圆形,黄褐色,在中脉两侧各排列成2~4行,每个长方形的叶脉网眼中着生1枚,无囊盖群。 叶二型,基生不育叶圆形,长(2-)5-9厘米,宽(2-)3-7厘米,基部心形, 浅裂至叶片宽度的1/3,边缘全缘,黄绿色或枯棕色,厚干膜质,下面有疏短毛。正常能育叶叶柄长4-7(-13)厘米,具明显的狭翅;叶片长20-45厘米,宽10-15(-20)厘米,深羽裂到距叶轴2-5毫米处,裂片7-13对,互生,稍斜向上,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2-3厘米,边缘有不明显的疏钝齿,顶端急尖或钝;叶脉两面均明显;叶干后纸质,仅上面中肋略有短毛。孢子囊群圆形,椭圆形,叶片下面全部分布,沿裂片中肋两侧各排列成2-4行,成熟时相邻2侧脉间有圆形孢子囊群1行,或幼时成1行长形的孢子囊群,混生有大量腺毛。
分布:通常附生岩石上,匍匐生长,或附生树干上,螺旋状攀援。根状茎直径1-2厘米,密被鳞片;鳞片斜升,盾状着生,长7-12毫米,宽0.8-1.5毫米,边缘有齿。 栽培槲蕨时要根据其附生习性,选取形态较好的枯木,开凿一条浅稽,将树面固定在上面,以后不需要特别照看。也可按通常方法盆栽,但排水性要好,盆土可用腐叶土和炉渣各半配制,栽植要浅些,不要将营养叶埋在土中。养护以明亮散射光为宜。春秋季可接受半日光照,入夏后要避免烈日直射,若放在室内培养,欣赏,宜放在靠近窗户的附近。生长季中,只要供应充足的水分,就能较好地生长。如能每月施2-3次有机肥,可以促进营养叶和孢子叶的生长更新。另外,经常喷水增湿是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若供水不足,虽不致干死,但泡子叶子瘦小,生长则不旺盛。冬季入室后,要注意给予较好的光照,温室中的温度不应低于5℃,天晴时,要用稍温的水喷雾增湿。 槲蕨的繁殖主要用分株法;做法是:在春季4月将根状茎分切成段,每段至少应有一片营养叶和袍子叶,然后进行盆栽,栽后放置在阴湿处,则成活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