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甘菊Mikania micrantha Kunth

百科:薇甘菊((学名:MikaniamicranthaKunth),也称小花蔓泽兰或小花假泽兰。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或灌木状攀缘藤本,平滑至具多柔毛;茎圆柱状,有时管状,具棱;叶薄,淡绿色,卵心形或戟形,渐尖,茎生叶大多箭形或戟形,具深凹刻,近全缘至粗波状齿,或牙齿,长4.0-13.0厘米,宽2.0-9.0厘米。圆锥花序顶生或侧生,复花序聚伞状分枝;头状花序小,花冠白色,喉部钟状,具长小齿,弯曲;瘦果黑色,表面分散有粒状突起物;冠毛鲜时白色。 原产于南美洲和中美洲,现已广泛传播到亚洲热带地区,如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尼泊尔、菲律宾,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印度洋圣诞岛和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包括斐济、西萨摩亚、澳大利亚北昆士兰地区,成为当今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最严重的杂草之一。大约在1919年薇甘菊作为杂草在中国香港出现,1984年在深圳发现,2008年来已广泛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该种已列入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列入中国首批外来入侵物种。(概述图片参考资料来源:)
介绍:不同种群的薇甘菊其染色体类型不同,有的种群为二倍体,有的为四倍体(这是薇甘菊生存力极强的原因之一)。薇甘菊从花蕾到盛花约5天,开花后5天完成受粉,再过5-7天种子成熟,然后种子散布开始新一轮传播,所以生活周期很短。开花数量很大,0.25㎡面积内,计有头状花序达20535-50297个,合小花82140-201188朵,花生物量占地上部分生物量的38.4%-42.8%。薇甘菊瘦果细小,长椭圆形,亮黑色,具5“脊”,先端(底部)一圈冠毛25-35条,长2.5-3.0毫米,种子细小,长1.2-2.2毫米,宽0.2-0.5毫米,千粒重0.0892克。此外,薇甘菊茎上的节点极易生根,进行无性繁殖。 薇甘菊幼苗初期生长缓慢,在1个月内苗高仅为11厘米,单株叶面积0.33平方厘米。但随着苗龄的增长,其生长随之加快,其茎节极易出根,伸入土壤吸取营养,故其营养茎可进行旺盛的营养繁殖,而且较种子苗生长要快得多,薇甘菊一个节1天生长近20厘米。在内伶仃岛,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所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总长度为1007米。由于其蔓延速度极快,故有些学者称其为“一分钟一英里的杂草”。 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薇甘菊种子在25-30℃萌发率83.3%,在15℃萌发率42.3%低于5℃、高于40℃条件下萌发极差。光照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萌发,黑暗条件下很难萌发。种子在萌发前可能有一个10d左右的“后熟期”。种子成熟后自然储存10-60d,萌发率较高,贮存时间越长,萌发率越低。
分布: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太平洋诸岛屿、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各国、美国南部。中国广东、香港、澳门和广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