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

百科:地耳草(HypericumjaponicumThunb.)为藤黄科植物。夏秋季采收。晒干。生用。别名:田基黄、香草、雀舌草,药性类别:暂未分类;性味与归经:味苦、平。归肝、胆经。功能与主治: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活血消肿。用于黄疸热淋,恶疮,肿毒,毒蛇咬伤。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外用捣敷或煎水洗。外用适量。置干燥处。
介绍: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高2-45厘米。 茎单一或多少簇生,直立或外倾或匍地而在基部生根,在花序下部不分枝或各式分枝,具4纵线棱,散布淡色腺点。 叶无柄,叶片通常卵形或卵状三角形至长圆形或椭圆形,长0.2-1.8厘米,宽0.1-1厘米,先端近锐尖至圆形,基部心形抱茎至截形,边缘全缘,坚纸质,上面绿色,下面淡绿但有时带苍白色,具1-条基生主脉和1-2对侧脉,但无明显脉网,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布透明腺点。 花序具1-30花,两岐状或多少呈单岐状,有或无侧生的小花枝;苞片及小苞片线形、披针形至叶状,微小至与叶等长。花直径4-8毫米,多少平展;花蕾圆柱状椭圆形,先端多少钝形;花梗长2-5毫米。萼片狭长圆形或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5.5毫米,宽0.5-2毫米,先端锐尖至钝形,全缘,无边缘生的腺点,全面散生有透明腺点或腺条纹,果时直伸。花瓣白色、淡黄至橙黄色,椭圆形或长圆形,长2-5毫米,宽0.8-1.8毫米,先端钝形,无腺点,宿存。雄蕊5-30枚,不成束,长约2毫米,宿存,花药黄色,具松脂状腺体。子房1室,长1.5-2毫米;花柱(2-)3,长0.4-1毫米,自基部离生,开展。 蒴果短圆柱形至圆球形,长2.5-6毫米,宽1.3-2.8毫米,无腺条纹。种子淡黄色,圆柱形,长约0.5毫米,两端锐尖,无龙骨状突起和顶端的附属.物,全面有细蜂窝纹。 花期3-月,果期6-10月。
分布:产于辽宁、山东至长江以南各省区。江苏、浙江、福建、湖南、江西、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 日本、朝鲜、尼泊尔、锡金、印度、斯里兰卡、缅甸至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美国的夏威夷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日本。